6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银川市召开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调度视频会议,调度各地加强端午假期及暑期汛期相关特种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和认证监管等工作,切实保障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稳定。
会议指出,要清醒认识当前复杂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要充分吸取已发生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抓好隐患排查。大力推动气瓶安全排查整治,依法查处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制造单位、充装单位和检验机构。不断提升燃气压力管道法定检验覆盖率,督促燃气压力管道使用单位履行法定检验义务,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燃气用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燃气用灶管阀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等重点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强监督抽查,加强燃气用品质量安全隐患现场排查,严查家用燃气灶具无熄火保护装置等重点问题。要加强家用燃气灶具强制性认证管理,督促认证机构、检测机构和获证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开展认证全过程风险排查,对存在安全风险的企业及时暂停或撤销认证证书并责令整改到位,严肃查处无证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等违法行为。要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要整体推进责任体系落实,确保发生事故后找得到人、查得清事、落得了责。要突出重点,加强端午节及暑期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总台记者 许波 牛巧刚) 【编辑:朱延静】
央视网消息:中华大地上丰饶的物产和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江南北就地取材的地方饮食特色。然而,作为传统佳节,端午的节令美食往往都以甜糯的黏食和香酥的面食为主,体现出节日的团圆与和乐。
在福建晋江,大家围炉而坐,正在品尝端午小吃“煎堆”,古时称为“煎 ”,是饼状面食。在福建晋江民间,流传着“煎堆”补天的说法。古时,当地居民耕海牧田,端午前后常常阴雨连绵,盼晴心切的人们想出端午节吃“煎堆”的妙招,祈愿天快放晴。清代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二十记载:“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 将糯米粉、麦粉和白糖、清水混合,大火煎烤,是一份独特的端午记忆,也传承了古时端午的味道。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在端午时节,“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在客家聚居地江西安远县,大家喜欢用艾草制作艾叶粄用来招待宾客,或用于祈福祭祀,延传至今已有千百年。将艾草洗净,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适量油,将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艾草内加糯米粉和黏米粉和成面团,然后揉搓均匀,包香菇猪肉、萝卜荞头馅儿加工成形后再蒸、煎。在传承中,客家人创新地在粄中加入韭菜、艾叶、香芋等食材增色添味,形成蒸、炸、煮等不同制作工艺,创新创造出100多种口味的艾粄。